10亿输血+政府护航!威马月底召开发布会冲刺复活,百万辆目标靠谱吗?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马太效应”愈发显著的2025年,一个沉寂许久的名字突然重回大众视野——威马汽车。这个曾与理想…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马太效应”愈发显著的2025年,一个沉寂许久的名字突然重回大众视野——威马汽车。这个曾与理想、蔚来、小鹏并称为“造车新势力四小龙”的品牌,在经历2023年资金链断裂、破产重整的至暗时刻后,于11月23日披露了实质性复产进展:重整投资人深圳翔飞已注入10亿元资金,温州政府成立专项工作组全程护航,87家历史供应商恢复合作,月底将召开发布会打响“复活之战”。更抛出2030年冲击100万辆产销的宏大规划,这究竟是王者归来的宣言,还是困局中的孤注一掷?整个行业都在拭目以待。

10亿输血+政府护航!威马月底召开发布会冲刺复活,百万辆目标靠谱吗?
回溯威马的发展史,可谓是早期新势力的缩影。2015年成立即站上风口,2018年首款车型EX5上市便凭借15万元级智能纯电SUV的精准定位引爆市场,2020年销量突破2.2万辆,稳居新势力第一梯队。然而好景不长,研发投入不足、产品迭代滞后、自主技术薄弱等问题逐渐暴露,后续车型未能延续热度,在比亚迪、特斯拉及头部新势力的挤压下,市场份额持续萎缩。2023年,资金链断裂的威马暂停生产,拖欠供应商货款和员工工资的纠纷不断,品牌形象一落千丈。如今的复产,既是对过往遗憾的弥补,更是在红海市场中的艰难突围。

资本+政策双加持,复产的“粮草”已备齐?

对于停产近两年的威马而言,复产的首要难题便是“钱”和“资源”,而目前这两大痛点似乎都得到了阶段性解决。最关键的支撑来自资本层面,重整投资人深圳翔飞承诺的10亿元资金已实际到账,这笔资金并非简单用于“续命”,而是精准投向设备升级、供应链恢复和产品开发三大核心领域——温州生产基地的冲压、焊接生产线已完成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较此前提升30%,为后续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

比资金更珍贵的是政府背书带来的资源聚合效应。温州政府不仅成立专项工作组协调各方资源,更推出“供应链配套补贴”政策,32家浙江本地零部件企业因与威马合作获得补贴,极大调动了供应商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威马已被纳入温州本地公共采购清单,这意味着出租车、网约车、公务用车等领域的稳定订单将为其提供“基本盘”。这种“资本输血+政策护航”的模式,在新势力复产案例中较为罕见,也让威马的复活具备了更强的可行性。

供应链的快速重建是复产的核心标志。截至8月,威马已与87家历史供应商重新签订合作协议,签约率超70%。这一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深圳翔飞承诺按比例清偿历史欠款并已启动债权申报,缓解了供应商的顾虑;另一方面则依靠温州政府的居中协调,整合本地汽车产业资源形成配套优势。从披露信息来看,首批复产的EX5和E5车型零部件供应已实现90%本地化,这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更缩短了交付周期,为月底发布会后的批量交付铺路。

全链条布局冲刺复活,百万辆规划藏着多少野心?

威马此次复产并非简单重启生产线,而是酝酿了涵盖产品、渠道、服务、市场的全链条布局。据知情人士透露,月底的新车发布会将推出优化升级后的EX5和E5车型,在保留原有性价比优势的基础上,重点提升智能座舱和续航表现——车机系统将升级至4.0版本,支持语音连续对话和手机互联,续航里程则通过电池管理系统优化提升10%,达到450公里以上。这一调整显然是针对停产期间市场的技术迭代,试图避免“上市即落后”的尴尬。

渠道和服务的重建同样被提上日程。威马计划采用“Store+Station+Spot”的三维渠道模式,在核心城市布局品牌体验店(Store),在二三线城市设立交付维修一体站(Station),在社区布局小型加盟店(Spot),目标2026年底实现国内销售网络100%覆盖。售后方面,原有服务团队已重新上岗,全国20个核心城市的售后网点已恢复运营,本月起将逐步解决老车主反映强烈的车机系统瘫痪、维修配件短缺等问题,首批车机APP功能重启已进入测试阶段。

更引人注目的是威马公布的2025-2030“三步走”规划:2025年确保产销1万-2万辆,2026年跃升至10万辆,2030年冲击100万辆、实现1200亿元营收。这份规划还包含国际化布局,2025年将同步推进泰国KD工厂建设,开拓东南亚及中东市场;2027-2028年启动IPO筹备,2029-2030年构建智慧出行生态圈。从产品规划来看,未来5年将推出10款以上新车,覆盖A00级至C级全品类,涵盖纯电和增程式两条技术路线,野心可见一斑。

信任崩塌+红海绞杀,威马的复活之路有多难?

尽管布局周密,但威马的“复活之战”仍面临多重难以逾越的障碍,首当其冲的是品牌信任度的崩塌。2023年停产后,大量威马车主遭遇售后无门的困境,车机系统停止更新、电池故障无法维修、终身质保承诺兑现无门,这些负面记忆成为消费者心中的“伤疤”。一位前威马经销商坦言:“停产两年让品牌口碑跌到谷底,现在想让老客户复购、新客户尝试,难度比新品牌创业还大。”如何通过实际行动重建信任,是威马比复产更重要的课题。

研发能力的短板则是威马的“老病根”。回顾其过往产品,核心技术如自动驾驶、电池管理系统多依赖外部合作,自主研发投入占比长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当前市场已进入“高阶智驾标配”时代,小鹏、理想等品牌已实现城市NOA全覆盖,华为、小米等科技公司更是将智能座舱做到“类人交互”级别。若威马不能在技术上实现突破,仅靠现有车型的小幅升级,很难在智能竞争中占据优势,甚至可能陷入“推出即淘汰”的恶性循环。

更为严峻的是红海市场的残酷竞争。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中,头部10家车企占据近80%的市场份额,留给中小车企的生存空间愈发狭窄。威马计划主攻的10-20万元级市场,更是比亚迪秦PLUS、元PLUS,吉利几何E等车型的“主战场”,这些车型不仅有成熟的渠道和口碑,更具备成本控制优势。威马要在这样的市场中实现年销10万辆的目标,无异于虎口夺食。此外,重整投资人深圳翔飞背后的宝能系自身背负超500亿元债务,其持续输血能力也受到行业质疑。

结语:复活的关键不在“造车”,而在“赢心”

从行业规律来看,停产车企成功复活的案例寥寥无几。菲亚特、铃木等合资品牌尚且难以在退出后重返市场,更何况经历过破产重整的威马。但威马的优势在于,它抓住了“资本+政策”的双重机遇,通过解决供应链和资金问题迈出了最艰难的一步,而月底的发布会将成为其“复活之战”的关键一役——优化后的产品能否达到市场预期?对老车主的售后承诺能否落地?这些问题的答案将直接决定其市场认可度。

对于威马而言,10亿投资和政府支持只是“入场券”,百万辆规划更需要脚踏实地的执行。当务之急不是急于扩张,而是聚焦三大核心:一是用稳定的产品质量和交付能力重建市场信心;二是彻底解决老车主的售后痛点,通过口碑传播重塑品牌形象;三是加大研发投入,在智能技术上形成差异化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在头部车企垄断的市场中找到生存空间。

威马的复活之路,不仅是一个品牌的救赎,更折射出中小新能源车企在行业洗牌中的挣扎与希望。如果威马能成功突围,将为后续陷入困境的车企提供“资本+政策+用户修复”的复活范本;若再次失败,则将成为行业“马太效应”加剧的又一个注脚。月底的发布会即将到来,威马能否改写命运,答案很快就会揭晓。

关于作者: icar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