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大众放大招:2026年L2+激光雷达落地,2030年L3量产!合资品牌智驾反击战打响

当中国新势力们在L3级自动驾驶赛道上加速冲刺,当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用高阶智驾定义新标杆时,合资品牌的智驾转型…

当中国新势力们在L3级自动驾驶赛道上加速冲刺,当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用高阶智驾定义新标杆时,合资品牌的智驾转型始终被外界贴上“迟缓”标签。但这一局面即将被打破——一汽-大众近日正式公布自动驾驶战略蓝图:2026年将在主力车型上搭载配备激光雷达的L2+级辅助驾驶系统,2027-2030年实现L3级自动驾驶技术量产落地。这一明确的时间线,不仅是一汽-大众对智驾赛道的正式发力宣言,更标志着合资品牌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反击战”全面打响。

一汽-大众放大招:2026年L2+激光雷达落地,2030年L3量产!合资品牌智驾反击战打响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市场搭载L2+级以上辅助驾驶的车型销量占比已达38%,其中新势力品牌的搭载率超过80%,而主流合资品牌的平均搭载率仅为45%,且多以基础版L2功能为主。在消费者对智驾配置愈发看重的当下,一汽-大众的战略布局,无疑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回应,更试图在智驾赛道上重新夺回话语权。

2026年先破局:L2+激光雷达落地,直击用户核心痛点

一汽-大众选择将2026年作为智驾发力的关键节点,推出配备激光雷达的L2+级辅助驾驶系统,显然经过了周密的市场调研与技术储备。当前合资品牌的智驾配置普遍存在“感知硬件不足、功能场景有限”的短板,多数车型仅依靠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实现基础的ACC自适应巡航与车道保持功能,在复杂路况下的可靠性饱受诟病。而一汽-大众此次公布的L2+方案,将直接补上激光雷达这一“核心短板”。

据一汽-大众技术研发中心负责人透露,即将搭载的L2+级辅助驾驶系统,将采用“激光雷达+8颗毫米波雷达+12颗超声波雷达+4颗高清摄像头”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其中激光雷达将采用禾赛科技最新的AT128型号,具备1550nm波长与300米超远探测距离,即便在暴雨、大雾等恶劣天气下,也能精准识别行人、非机动车及静止障碍物。这套硬件配置,已达到当前新势力主流L2+车型的水平,甚至在部分参数上实现超越。

功能层面,该系统将覆盖高速NOA(导航辅助驾驶)、城市快速路NOA、自动泊车、遥控泊车等核心场景。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高速NOA功能,将支持自动变道超车、智能避障、出入匝道等全流程操作,在全国主要高速公路网实现“点到点”的辅助驾驶。这一功能将直接解决用户长途驾驶疲劳的核心痛点,而自动泊车功能则能大幅降低新手司机的停车难度。

车型覆盖方面,一汽-大众将采取“高端先行、逐步下放”的策略。2026年率先在迈腾、帕萨特、探岳等主力B级车的顶配版本上搭载,随后逐步下放至中配车型及A级车市场。按照规划,2026年底前,一汽-大众旗下搭载该系统的车型占比将达到30%,2027年底提升至60%,实现主力车型的全面覆盖。

2030年定乾坤:L3量产攻坚,技术路线清晰可见

如果说2026年的L2+落地是“破局之作”,那么2027-2030年的L3级自动驾驶量产,则是一汽-大众智驾战略的“定乾坤”之举。L3级自动驾驶作为“有条件自动驾驶”,意味着在特定场景下车辆可完全接管驾驶权,驾驶员无需持续监控路况,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跨越,更涉及法规、保险等多个领域的协同。

一汽-大众在L3技术研发上已积累多年。早在2020年,其就联合大众集团在欧洲完成了L3级自动驾驶的道路测试;2023年,基于MQB Evo平台的测试车辆开始在中国进行本土化适配,累计测试里程已超500万公里,覆盖全国20余个城市的复杂路况。这些测试数据为L3技术的本土化落地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技术路线来看,一汽-大众的L3级自动驾驶将采用“冗余设计+本土化算法”的核心策略。硬件层面,将在L2+的基础上增加转向、制动、电源等多套冗余系统,即便某一套系统出现故障,冗余系统也能立即接管,确保行车安全;算法层面,将针对中国特有的交通场景(如行人横穿马路、电动车违规变道、复杂环岛等)进行专项优化,提升系统的适应性与可靠性。

法规适配是L3量产的关键前提。目前中国已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开放了L3级自动驾驶的道路测试,相关的法规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一汽-大众表示,将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深度合作,参与L3级自动驾驶法规的制定与试点工作,力争在2027年实现特定场景下的L3技术落地,2030年完成全场景量产。

行业分析师张翔指出:“L3级自动驾驶的量产,是汽车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空间’转型的关键标志。一汽-大众明确2030年实现量产,将倒逼其他合资品牌加速跟进,推动整个行业的智驾技术迭代。”

合资反击:不止于一汽-大众,智驾赛道迎“群狼时代”

一汽-大众的智驾战略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合资品牌集体发力智驾赛道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近半年来,大众、丰田、通用等主流合资品牌都在智驾领域动作频频,一场“合资反击战”已悄然打响。

大众集团层面,已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智驾研发投入,在合肥成立了智能驾驶研发中心,专注于本土化的算法开发;丰田则与小马智行达成深度合作,计划2026年在国产车型上搭载L2+级辅助驾驶系统;通用汽车更是将Super Cruise超级智能驾驶系统加速引入中国市场,目前已在凯迪拉克多款车型上实现落地,并计划下放至别克、雪佛兰品牌。

与新势力相比,合资品牌在智驾转型上具备三大独特优势:一是深厚的制造底蕴,能够确保智驾系统与整车的完美适配,提升可靠性;二是庞大的用户基础与渠道网络,便于智驾技术的快速推广与服务落地;三是全球化的供应链体系,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激光雷达、芯片等核心硬件的采购。一汽-大众的战略布局,正是充分发挥了这些优势。

以供应链为例,一汽-大众已与禾赛、速腾聚创等国内头部激光雷达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协议,通过规模化采购将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30%以上,这使得L2+级辅助驾驶系统能够快速下放至中低端车型。而新势力品牌由于采购规模较小,短期内难以实现这样的成本控制。

用户受益:智驾配置“平民化”,竞争倒逼品质升级

合资品牌的智驾“反击战”,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消费者。长期以来,高阶智驾配置多集中在30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型,普通消费者难以触及。而随着一汽-大众等合资品牌的发力,智驾配置将加速“平民化”。

按照一汽-大众的规划,2026年搭载激光雷达的L2+级辅助驾驶系统,在B级车上的选装价格有望控制在1.5万元以内,未来下放至A级车后,选装价格可能降至1万元以下。这一价格远低于当前新势力品牌的同类配置,将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高阶智驾带来的便利。

同时,激烈的竞争将倒逼智驾系统的品质升级。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一汽-大众等合资品牌将不断优化智驾算法、提升硬件性能,新势力品牌也将加快技术迭代,形成“良性竞争”的格局。例如,在自动泊车功能上,目前行业平均成功率约为85%,而一汽-大众的L2+系统目标成功率将达到95%以上;在高速NOA场景下,接管率将控制在0.2次/百公里以内,大幅提升用户体验。

消费者的购车选择也将更加丰富。以往想要高阶智驾只能选择新势力品牌,未来合资品牌将提供更多样的选择,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品牌偏好、用车需求,在新势力与合资品牌之间自由选择。这种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将推动中国智能驾驶市场向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结语:智驾赛道无捷径,合资品牌的“持久战”才刚开始

一汽-大众公布的智驾战略蓝图,让外界看到了合资品牌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决心与实力。2026年L2+激光雷达落地,2030年L3量产,清晰的时间线与明确的技术路线,为合资品牌的智驾转型树立了标杆。但需要明确的是,智驾赛道没有捷径可走,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比拼,更是研发投入、本土化适配、生态协同等多方面的综合较量。

对于一汽-大众而言,当前最关键的是将战略蓝图落到实处。如何确保2026年L2+系统按时落地并达到预期的性能指标?如何加快L3技术的本土化研发与法规适配?如何控制成本让智驾配置快速下放?这些问题都需要逐一解决。

从行业层面来看,一汽-大众的发力将推动智能驾驶赛道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新势力品牌不会坐以待毙,必然会加快技术迭代;其他合资品牌也将纷纷跟进,推出自己的智驾战略。这场“智驾之战”,最终将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向“智能电动化”的更高阶段迈进。

2026年的L2+落地将是第一个关键节点,一汽-大众能否凭借这套系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让我们拭目以待。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合资品牌的全面发力,中国智能驾驶市场的“黄金时代”已悄然来临。

关于作者: icar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