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共探破局之道!2025商用车后市场大会落幕,三大核心趋势定调未来

当新能源浪潮席卷商用车行业,当价格战的硝烟弥漫后市场各个环节,11月23日-25日在上海佘山世茂艾美酒店举办的…

当新能源浪潮席卷商用车行业,当价格战的硝烟弥漫后市场各个环节,11月23日-25日在上海佘山世茂艾美酒店举办的2025商用车后市场年度大会,无疑成为行业的“定盘星”。以“固本·创新”为主题,这场汇聚1000余名产业链权威专家与领军企业代表的盛会,围绕配件、维修、数字化服务三大核心生态,抛出了破解行业痛点的“金钥匙”,更勾勒出后市场从“内卷”到“价值竞争”的转型蓝图。在1.5万亿元市场规模的基数下,此次大会释放的信号,将深刻影响未来数年商用车后市场的发展轨迹。

千人共探破局之道!2025商用车后市场大会落幕,三大核心趋势定调未来

回顾商用车后市场的发展历程,过去十年始终在“规模扩张”的快车道上疾驰,但随着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升、传统盈利模式失效,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配件供应链层级繁杂导致假货横行,维修技术迭代滞后于车型更新,数字化渗透率不足30%让企业深陷效率困境。此次大会的召开,恰逢行业从“野蛮生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节点,“固本”与“创新”的双重坚守,成为全场共识。

趋势一:配件生态重构,从“产品供给”到“价值共生”

配件作为商用车后市场的核心环节,长期存在的供应链冗余、质量参差不齐、盈利模式单一等问题,在大会上成为热议焦点。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会长张延华在致辞中直言:“配件是后市场的根基,‘固本’首先要筑牢配件质量与供应链效率的防线。”而来自企业端的实践,正为配件生态重构提供新路径。

北汽福田配件经营中心副总经理常云峰提出的“以服务定义配件、以数据重构渠道”理念,引发全场共鸣。据其介绍,福田正推动从传统配件供应商向“直面用户的服务体系”转型,通过整合原厂配件资源,依托数据系统精准预测区域配件需求,将库存周转周期从原来的45天压缩至28天,终端维修店的配件等待时间缩短50%。这种“需求驱动”的供应链模式,彻底改变了以往“层层压货”的传统玩法,让配件流通更高效、更精准。

新能源转型则为配件领域带来了全新命题。广东奥克莱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邵双喜指出,随着商用车电动化率突破40%,电池配件已成为后市场的“新蓝海”,但单纯的产品供给已无法满足需求,“企业需从产品供给向价值共生模式转型”。奥克莱正在实践的“电池全生命周期服务”,不仅提供适配不同车型的电池配件,更通过数据监测实现电池健康预警、残值评估、回收利用等全链条服务,这种模式让单客价值提升了3倍以上。

大会发布的《2025商用车后市场年度报告》显示,未来三年,具备“原厂品质+数字化溯源+服务增值”的配件企业,市场份额将从当前的25%提升至50%,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配件商将加速出局。

趋势二:维修服务升级,从“被动抢修”到“主动维保”

“一辆新能源重卡出现故障,维修店因缺乏诊断设备束手无策,最终只能等待厂家技术员到场,这一现象在行业内并不少见。”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汽运中心汽车运行保障部部长刘富佳的发言,点出了当前商用车维修行业的痛点。新能源与智能化技术的普及,正倒逼维修服务从“经验型”向“技术型”“主动型”转型。

苏州玉瑆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周惠雄分享的转型案例颇具借鉴意义。该企业从传统维修服务商升级为“TCO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更推动TCO(全生命周期成本)向TVO(价值管理)进阶。通过为客户安装智能监测终端,实时采集车辆运行数据,提前预判发动机、电池等核心部件的故障风险,将被动抢修转化为预防性维保。数据显示,采用这种模式后,客户的车辆故障率下降40%,年均维修成本降低25%。

标准化建设成为维修行业升级的另一关键。大会颁发的“艾德露杯”商用车维修标杆门店奖项,将“数字化诊断覆盖率”“维修标准执行率”“客户满意度”等量化指标纳入评选体系,树立了行业标杆。获奖的某维修门店负责人透露,他们通过引入华为智能诊断系统,实现了新能源商用车故障诊断准确率达95%,维修时长从平均8小时缩短至3小时。这种“标准+技术”的双轮驱动,让维修店摆脱了“低价竞争”的泥潭,毛利率提升至35%。

针对维修人才短缺的行业难题,“新生代看后市场”圆桌对话中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漳州漳福总经理严延宁提出,通过优化维修流程、引入自动化工具,降低对初级技工的依赖,同时建立“师徒+数字化培训”体系,让新人3个月即可独立完成基础维修工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为行业破解用工荒提供了新思路。

趋势三:数字化全面渗透,从“工具应用”到“生态赋能”

“70%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深陷‘投入大、见效慢、适配差’的泥沼”,数商云此前发布的调研数据,在大会上引发广泛共鸣。但从企业实践来看,数字化正从简单的工具应用,升级为全产业链的生态赋能,成为“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汽配云市场营销总监钟珺琦分享的“AI解放生产力”案例,让在场经销商眼前一亮。其开发的智能管理系统,可自动完成配件SKU分类、库存预警、账款核算等核心工作,将经销商的财务核算效率提升80%,库存积压减少30%。某区域经销商负责人现场表示,引入该系统后,公司减少了3名财务人员,却实现了销售额增长20%,数字化投入6个月即回本。

国际品牌的数字化实践同样值得借鉴。盖茨大中华区&东南亚汽车业务总经理骆晓东介绍,通过构建“数字化渠道管理系统+全员营销体系”,实现了对全国5000余家终端门店的精准覆盖。品牌商可实时掌握门店库存、销售数据,针对性推送促销政策;门店则通过系统快速下单、查询配件信息,渠道响应速度提升60%。这种“品牌商-经销商-门店”的数字化协同,让盖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逆势增长,市场份额提升5个百分点。

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高阶形态。中汽信息科技商用车高级专家戴淼展示的“重卡运营图谱”,基于全国百万辆重卡的运行数据,绘制出区域保有量、路线热力图、配件需求峰值等可视化图表。企业可依据图谱精准布局配件仓库、调整维修网点位置,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某配件企业借助该图谱优化布局后,物流成本降低18%,订单交付率提升至98%。

结语:固本为基,创新为翼,后市场迈入价值竞争新时代

2025商用车后市场年度大会的落幕,不仅是一场思想碰撞的盛宴,更标志着行业正式告别“规模至上”的旧时代,迈入“价值竞争”的新阶段。从配件生态的“价值共生”,到维修服务的“主动维保”,再到数字化的“生态赋能”,三大趋势清晰地勾勒出后市场的未来路径。而“固本·创新”的主题,正是破解行业困局的核心密码——“固本”是坚守服务与质量的底线,“创新”是拥抱技术与模式的变革。

大会高级顾问赵艺林的总结发言发人深省:“新能源已从‘一个词’变成‘一件决定行业明天的事’。”面对新能源与国际化的双重机遇,商用车后市场企业唯有筑牢服务根基,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才能在1.5万亿元的市场蛋糕中分得更大份额。

此次大会颁发的零部件十大品牌、区域增长50强经销商等奖项,也传递出鲜明的导向:行业评价标准正从“规模”转向“创新能力”与“成长质量”。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践行“价值竞争”理念,当数字化工具逐步渗透到每个业务环节,商用车后市场必将摆脱“内卷”的困境,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未来。而上海这场盛会留下的思想火种,终将点燃整个行业的变革之火。

关于作者: icar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