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高速时双手敢离开方向盘吗?出了事故算谁的?”这两个问题,曾是无数车主对自动驾驶的终极顾虑。10月16日,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的表态给出了明确答案:将加快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等相关标准制定。而更震撼的背景数据是——我国搭载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新车销量占比已超60%。政策“定规矩”遇上市场“高渗透”,自动驾驶从“敢不敢用”到“合法好用”的转折点,正式到来。
消息一出,自动驾驶产业链瞬间沸腾。小鹏、理想等车企股价应声上涨,激光雷达企业禾赛科技的订单咨询量激增200%,就连滴滴自动驾驶的Robotaxi测试车队都连夜扩容。一位行业分析师直言:“如果说技术突破是给自动驾驶装了发动机,那标准制定就是铺好了合法上路的高速路。”
60%渗透率背后: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信任革命”
辛国斌提到的“60%渗透率”,是最直观的市场成绩单。这意味着每卖出10辆新车,就有6辆配备了L2级以上组合驾驶辅助功能——从自适应巡航到车道居中,从自动紧急制动到自动泊车,这些曾经的“高端配置”,如今已成为10万元级家用车的标配。
消费者的态度早已从“尝鲜”转向“刚需”。北京车主李女士的体验很有代表性:“开着带辅助驾驶的车跑高速,脚不用一直踩油门,遇到加塞还能自动减速,长途出行轻松太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选择高配辅助驾驶版本的消费者占比达45%,比2023年提升了22个百分点。
信任的建立源于技术的成熟。如今主流的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在高速场景下的接管率已降至每百公里0.3次,比2022年下降了80%。特斯拉的Autopilot、小鹏的XNGP、华为的ADS 3.0,都能实现“无高精地图”的城市领航,面对红绿灯、环岛、施工路段等复杂场景,处理准确率超95%。正如辛国斌所言,“产业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效,为标准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标准加速:破解自动驾驶的“三大痛点”
尽管市场热情高涨,但标准缺失一直是自动驾驶商业化的“拦路虎”。此次工信部明确“加快标准制定”,精准瞄准了行业最核心的三大痛点。
第一个痛点:责任认定“说不清”。2024年某地发生一起自动驾驶车辆追尾事故,车企称“驾驶员未及时接管”,车主则认为“系统误判”,最终因没有明确标准,纠纷持续了半年。而即将制定的标准,将明确“系统责任”与“驾驶员责任”的边界——比如在特定场景下,系统未识别障碍物导致事故,由车企承担主要责任;驾驶员未按提示接管,则责任主体为车主。
第二个痛点:技术标准“不统一”。目前不同车企的辅助驾驶系统各有一套标准,有的车企将“自动变道”归为L2级,有的则归为L2+级,消费者难以辨别。新的标准将统一分级定义,从L0到L4级,明确每个级别必须具备的功能、安全要求和使用场景。比如L3级自动驾驶,将要求系统在特定条件下(如高速路、晴天)完全接管驾驶,出了事故由车企负责。
第三个痛点:数据安全“有隐患”。自动驾驶车辆每天产生超100GB数据,包含地理位置、驾驶习惯等敏感信息。标准将明确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的规范,要求车企对敏感数据进行脱敏处理,禁止境外传输。这不仅保护了用户隐私,也筑牢了产业安全防线。
产业链狂欢:从芯片到车企的“全面提速”
标准制定的信号,直接点燃了自动驾驶产业链的“加速度”。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企业率先受益,激光雷达、大算力芯片的需求迎来爆发。禾赛科技透露,已接到理想、蔚来的大额订单,2026年产能将提升至100万台;地平线的征程6芯片,凭借支持L4级自动驾驶的算力,成为车企的“香饽饽”,单月出货量突破50万颗。
车企的布局更是紧锣密鼓。小鹏汽车宣布,2026年推出的新车将全系标配L3级自动驾驶硬件,等待标准落地后通过OTA升级激活功能;华为与长安联合打造的“智选车”,已完成L3级系统的路测,累计测试里程超2000万公里;特斯拉也加快了中国市场的适配,将按国内标准优化Autopilot系统。
Robotaxi(无人出租车)的商业化进程更是按下“快进键”。目前北京、上海等20个城市已开放Robotaxi测试,滴滴、百度等企业的车队规模超1万辆。随着标准完善,这些车队有望在2026年实现“全无人”商业化运营——没有安全员,乘客通过APP下单,车辆自动上门接送。有测算显示,Robotaxi的运营成本仅为传统出租车的1/3,一旦大规模落地,将彻底改变出行市场格局。
离全民自动驾驶还有多远?2027年或成关键节点
政策加速、技术成熟、市场认可,自动驾驶的普及似乎近在眼前,但要真正走进“全民时代”,仍需跨越几道门槛。首先是标准落地的节奏,业内预测组合驾驶辅助的标准有望在2026年上半年出台,L3级自动驾驶标准可能在2026年底完成审定;其次是基础设施配套,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智能路侧设备、5G-V2X通信网络,预计2027年将实现重点城市全覆盖;最后是成本下降,目前L3级自动驾驶的硬件成本约3万元,随着规模扩大,2028年有望降至1万元以内,成为家用车的常规配置。
中汽协的预测更具体:到2027年,搭载L3级自动驾驶的新车销量占比将达30%,L2级辅助驾驶的渗透率将超85%;到2030年,Robotaxi将覆盖全国主要城市,成为大众出行的重要选择。辛国斌在大会上也明确了目标:“推动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生态。”
结语:标准之下,自动驾驶的黄金十年开启
从60%的渗透率到标准加速制定,中国自动驾驶产业正在经历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质变。曾经困扰行业的责任认定、技术标准、数据安全等问题,都将在政策的引导下逐一破解。
这场变革带来的,不仅是出行方式的改变,更是一个万亿级产业的崛起。从芯片、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到车企的智能车型,再到Robotaxi运营、数据服务等新业态,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正在形成。而对消费者来说,更安全、更便捷、更廉价的出行体验,已经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
正如辛国斌在大会上所说,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方向。当标准的“红绿灯”亮起,自动驾驶的“黄金十年”正式开启。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习惯“双手离开方向盘,车辆自己开到目的地”的日常——这不是未来,而是正在到来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