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砸292亿!自动驾驶单月融资炸穿天花板,四大赛道抢跑未来出行

一、资本疯抢!367 亿烧出自动驾驶 “黄金时代” “前三年融资难到想转行,现在一周接三个投资人电话。” 某 …

一、资本疯抢!367 亿烧出自动驾驶 “黄金时代”

“前三年融资难到想转行,现在一周接三个投资人电话。” 某 L4 级自动驾驶企业 CEO 的感慨,道出了 2025 年行业的魔幻反转。10 月 14 日车东西发布的融资数据彻底引爆汽车圈:近一个月 11 起融资狂揽 292 亿元,2025 年累计金额已冲破 367 亿元,较去年全年暴涨 280%。

更惊人的是单笔融资规模:英国 Wayve 与微软、软银洽谈的 20 亿美元融资(约合 143 亿元人民币),相当于 2023 年全行业融资总和的 1.5 倍;滴滴自动驾驶 20 亿元 D 轮融资到账当天,北京、广州的全无人测试车队直接扩容 500 辆。资本用真金白银投票:自动驾驶的商业化拐点,真的来了。

二、四大赛道厮杀:谁在收割百亿资金?

1. Robotaxi:烧钱 10 年终于看到回头钱

“以前投资人问‘技术多牛’,现在只问‘什么时候赚钱’。” 滴滴自动驾驶 CEO 张博的话道破行业转变。Robotaxi 赛道虽仅 4 起融资,却拿走近半资金,核心原因是特斯拉 6 月开启 Robotaxi 商业化运营,用 “单车日均营收超 800 元” 的实测数据,击碎了 “无人出租不赚钱” 的魔咒。

新玩家更懂 “快速落地”:哈啰带着 30 亿元融资入场,直接跳过技术验证阶段,与车企合作开发前装车型,计划 2027 年部署 5 万辆车队;Wayve 押注 “通用自动驾驶大模型”,不用高精地图也能适配多城路况,这让微软看到了 “AI + 出行” 的想象空间,甘愿抛出百亿橄榄枝。正如中信证券研报所言:“能跑起来、能赚钱的 Robotaxi,终于成了资本宠儿。”

2. L2 级辅助驾驶:主机厂疯抢 “即插即用” 方案

如果说 Robotaxi 是未来,L2 级辅助驾驶就是当下的 “现金牛”。地平线 58.12 亿元融资到账后,立刻与长安、吉利敲定 2026 款车型的量产合作 —— 其最新芯片能支持 “无高精地图的城市 NOA”,刚好解决车企 “想上高阶功能又怕成本超支” 的痛点。

资本押注的正是 “量产能力”:芯擎科技 10 亿元 B 轮融资由国调二期基金领投,看中的是它与东风、长城的深度绑定;奔驰给千里科技砸 13.39 亿元,只为优先拿到其 L2 + 级算法的独家使用权。2025 年上半年,搭载 L2 + 功能的新车渗透率已达 42%,这意味着每卖 10 辆车就有 4 辆要用这类技术,资本自然愿意提前卡位。

3. L4 级细分场景:矿山港口成 “赚钱试验场”

“开放道路太遥远,封闭场景先赚钱。” 这成了 L4 级玩家的生存法则。矿山、港口等 7 家企业密集获投,核心逻辑是这些场景 “路况简单、需求明确、付费意愿强”。九识智能拿到数亿美元融资后,立刻把无人矿卡开进内蒙古露天煤矿,单台车能帮矿主省出 3 名司机的年薪(约 24 万元),投资回报周期直接压缩到 2 年。

更关键的是 “技术反哺”:斯年智行在港口打磨的 “厘米级定位算法”,稍加改造就能用到 Robotaxi 上;主线科技的物流无人重卡,已在京沪高速实现 “编队行驶”,百公里油耗降低 15%。这些从细分场景跑出来的技术,正在成为全行业的 “免费研发库”。

4. 传感器:激光雷达终于 “卖上量” 了

自动驾驶越火,“眼睛” 越重要。禾赛科技 38 亿元港股 IPO 募资到账当天,就宣布把产能提升 3 倍 ——2025 年激光雷达均价已从 2 万元跌至 8000 元,L2 + 车型的装车量同比暴涨 300%,终于迎来 “量价齐升” 的拐点。

速腾聚创 9 亿元配售资金则砸向 “固态激光雷达” 研发,目标是把成本压到 5000 元以内。“以前车企嫌贵,现在主动来要货。” 某激光雷达企业销售总监透露,仅理想 L7 的改款车型,就下单了 10 万台激光雷达,这在三年前想都不敢想。传感器的爆发,正是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的最佳佐证。

三、资本逻辑大转弯:从 “讲故事” 到 “算总账”

这场融资狂欢的背后,是资本从 “狂热” 到 “务实” 的彻底转向。前三年,美国 Argo AI 关停、Cruise 缩减规模,让资本看清 “纯技术叙事走不通”;而 2025 年特斯拉商业化落地、文远知行等企业扎堆上市,终于让资金找到了出口。

国有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进场更改变了游戏规则:芯擎科技的融资里,湖北、山东两省的 AIC 基金首次出手;四维图新 18 亿元投资鉴智机器人,直接把算法塞进自家的高精地图方案。“以前是 VC 赌未来,现在是产业资本算 ROI(投资回报率)。” 一位资深投资人坦言,能落地、能赚钱的项目,才能拿到真金白银。

四、狂欢背后:三大挑战拦住 “变现之路”

但热闹之下,隐忧同样不容忽视。最头疼的是 “技术长尾难题”:滴滴无人车能应对 99% 的常规路况,却在 “暴雨天遇到横穿马路的外卖车” 这类极端场景频频出错,解决这些问题要烧的钱可能是现在的 10 倍。

成本与安全的平衡更难拿捏:一套 L4 级系统成本仍高达 50 万元,要想普及必须降到 5 万元以内;而 Waymo 去年曝光的 “事故率低于人类司机” 数据,近期被质疑 “筛选了简单场景”,公众信任度仍需时间积累。

法规更是 “最大卡点”:至今没有明确的自动驾驶事故责任认定标准,北京的全无人测试车出了剐蹭,保险公司都不知道该赔还是不该赔。这些 “成长烦恼”,才是决定 367 亿融资能否真正开花结果的关键。

五、终极拷问:谁能笑到最后?

尽管挑战重重,但资本的涌入已经按下了 “加速键”。特斯拉计划 2026 年量产 10 万辆 Robotaxi,地平线的芯片产能要满足 200 万辆新车需求,九识智能的无人矿卡年底就要进驻 10 个矿区。

行业已经清晰地分出两条路:一条是特斯拉、滴滴的 “渐进式”,用 L2 级赚钱养 L4 级;另一条是 Waymo 的 “跨越式”,直接死磕全无人。但无论哪条路,能活下来的一定是 “技术过硬、场景落地、成本可控” 的玩家。

从 367 亿融资的数字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资本的狂欢,更是一个全新产业的黎明。当无人车在城市里穿梭、无人矿卡在矿山上奔跑,那些被烧掉的真金白银,终会变成改变未来出行的力量。而现在,这场关乎技术、资本与人性的竞赛,才刚刚进入白热化阶段。

关于作者: icar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