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这场博览会炸场!新能源产业链“家底”全曝光,全球巨头组团取经

“这不是简单的展会,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实力秀场’!”10月22日,大湾区国际新能源汽车技术与供应链博览…

“这不是简单的展会,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实力秀场’!”10月22日,大湾区国际新能源汽车技术与供应链博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刚走进展馆的德国博世集团采购总监马克·汉森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从能实现“10分钟充500公里”的麒麟电池升级款,到重量仅7.2公斤的驱动电机,再到全自动电池装配生产线,这场为期两天的展会(每日10:00-12:00、14:00-17:00开放),集中亮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硬核家底”,吸引了全球1200余家企业、30多个国家的采购团到场,其中不乏特斯拉、丰田、大众等国际巨头的核心团队。

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引擎”,大湾区贡献了全国40%的动力电池产能、50%的驱动电机产量和60%的智能座舱研发投入。此次博览会不仅是技术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成为全球产业链合作的“超级对接会”——开展首日就达成23项战略合作,签约金额超350亿元,再次印证了“世界新能源看中国,中国新能源看大湾区”的行业共识。

三大“黑科技”刷屏:重新定义新能源产业链天花板

走进博览会1号馆核心展区,宁德时代展台前围满了参观者。本次展会亮相的麒麟电池5C Pro版,实现了两项关键突破:在保持10分钟快充500公里续航的基础上,低温充电效率提升20%,零下20℃环境下仍能15分钟充至75%;同时采用全新的硅碳负极材料,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50Wh/kg,搭载该电池的车型续航有望突破1200公里。“这是我们专门针对北方市场和长途出行场景研发的升级款,已接到宝马、奔驰的首批订单。”宁德时代现场负责人介绍,该电池将于2026年一季度量产,届时将进一步拉大中国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技术优势。

驱动电机领域的突破同样令人瞩目。比亚迪展台展出的全球首款“无稀土永磁同步电机”,重量仅7.2公斤,功率密度却达到7.8kW/kg,较传统电机提升35%,同时彻底摆脱了对稀土资源的依赖。“以前电机用的稀土永磁体,价格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大,这款无稀土电机不仅成本降低20%,还解决了‘卡脖子’问题。”比亚迪研发总监吴经胜透露,该电机已搭载于新款秦PLUS EV车型,上市后订单量环比增长40%。现场测算显示,搭载这款电机的车型,每百公里电耗可降低1.2度,按年行驶1.5万公里计算,每年可节省电费近200元。

在智能装备展区,大族激光展出的全自动电池装配生产线引发全球车企关注。这条生产线实现了从电芯封装、模块组装到电池包检测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节拍仅需18秒,较传统生产线效率提升50%,产品合格率更是达到99.98%。“以前我们建一条电池生产线需要300名工人,现在用这条线只需要50人,一年能节省人工成本超2000万元。”大族激光现场销售经理介绍,这条生产线已被特斯拉柏林工厂和大众合肥工厂采购,订单金额超5亿元。

供应链“朋友圈”扩容:本土企业逆袭,国际巨头主动联姻

本次博览会最鲜明的变化,是本土零部件企业从“配角”变“主角”,以前依赖进口的核心部件,如今已实现“中国造”全覆盖。在电控系统展区,深圳汇川技术展出的新一代整车控制器,集成了自动驾驶、能量管理等8大功能,算力达到200TOPS,较进口产品成本降低30%,却实现了更快的响应速度。“5年前我们的电控系统还只能供应低端车型,现在已经进入蔚来、理想的核心供应链,今年前三季度营收增长85%。”汇川技术董事长朱兴明自豪地说。

国际巨头的“反向合作”更凸显了中国供应链的话语权。展会现场,丰田汽车与广州国鸿氢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联合研发氢燃料电池堆,丰田将提供核心材料技术,国鸿氢能则负责量产落地。“中国在氢燃料电池的产业化速度上全球领先,大湾区有完善的产业链配套,这是我们选择合作的核心原因。”丰田新能源负责人山田智表示,此次合作将加快丰田氢燃料电池车型在中国的落地速度,计划2026年推出合资品牌氢燃料SUV。

跨境供应链合作也迎来新突破。阿里巴巴国际站在展会现场搭建“数字化对接平台”,帮助100余家中小零部件企业与东南亚、欧洲的经销商达成合作。“以前我们出口靠参加海外展会,成本高、效率低,现在通过这个平台,开展第一天就接到了3个欧洲订单。”东莞一家生产充电枪的企业负责人李军说,平台还提供了跨境物流、支付结算等一站式服务,解决了小企业出口的后顾之忧。据统计,开展首日通过数字化平台达成的意向订单金额超80亿元,覆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氢燃料成新风口:大湾区布局“制储运加”全链条

在本次博览会上,氢燃料电池领域的技术成果集中爆发,成为除锂电外的最大亮点。在氢燃料展区,佛山仙湖实验室展出的“固态储氢瓶”,储氢密度达到7.5wt%,远超国际标准的5.5wt%,且安全性大幅提升,受到商用车企业的追捧。“以前氢燃料电池车的储氢瓶体积大、重量重,制约了续航里程,这款固态储氢瓶能让重卡的续航突破1000公里。”仙湖实验室研究员王磊介绍,该技术已在广汽氢能重卡上试点应用,下一步将推向乘用车市场。

更值得关注的是,大湾区已构建起“制储运加”全链条氢燃料产业生态。展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大湾区已建成加氢站87座,占全国总量的35%;年产绿氢能力达12万吨,通过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较2020年降低60%。“我们正打造‘加氢站15分钟服务圈’,2026年底前将再建50座加氢站,实现主要高速公路和工业园区全覆盖。”广东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在展会论坛上表示,大湾区计划2030年前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10万辆,成为全球氢燃料产业发展的标杆。

行业信号:大湾区要建“全球新能源产业链创新中心”

博览会期间举行的“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创新论坛”上,广东省发布了《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规划(2025-2030年)》,明确提出要打造“全球新能源产业链创新中心”,到2030年实现产业链产值突破3万亿元,培育10家以上全球百强零部件企业。

规划提出三大核心任务:一是建设“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资源,攻克固态电池、无稀土电机等“卡脖子”技术;二是打造“数字化供应链体系”,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数据共享、协同研发;三是构建“绿色供应链”,推动电池回收、再生资源利用等环节的技术突破,实现全生命周期碳减排。

全球行业专家对大湾区的规划充满信心。国际能源署新能源汽车部门负责人劳拉·科齐表示:“大湾区拥有全球最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技术研发到量产落地的周期仅为欧洲的1/2,这种效率优势将让其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结语:一场展会,看清中国新能源的“全球底气”

从10分钟快充的电池到无稀土的电机,从全自动生产线到氢燃料全链条,大湾区博览会展示的不仅是一个个技术成果,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系统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源于大湾区“研发+制造+市场”的生态优势,源于本土企业十年如一日的技术攻坚,更源于全球合作的开放心态。

当特斯拉CEO马斯克在视频致辞中表示“要深度融入大湾区产业链”,当丰田、宝马主动寻求技术合作,当中小零部件企业通过数字化平台走向全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从“跟跑”“并跑”,彻底迈入“领跑”的新时代。而大湾区这场博览会,正是这个新时代的最好注脚——这里不仅是中国的新能源核心,更是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策源地”。

关于作者: icar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