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2025广州车展即将如期拉开帷幕。22万平方米的展馆规模创下历史新高,新能源车企的炫酷展台与智能驾驶演示轮番上演,但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展馆内不少熟悉的身影已然消失——北京现代、东风标致等合资品牌悄然退场,特斯拉延续“反车展”传统缺席亮相,劳斯莱斯等超豪华品牌未见踪影,哪吒、极越等新势力也选择暂别舞台。超10家车企的集体缺席,与启境、小鹏X9等新品“舍车展选私发”的操作形成鲜明对比,这场看似寻常的“缺席潮”,实则是汽车行业重构的强烈信号。

图片来源:广州车展官网 资料图
三大阵营集体退场:缺席者各有各的“难言之隐”
本次广州车展的缺席名单,勾勒出三类车企的生存困境。第一类是承压的合资品牌,以北京现代、东风标致为代表,近年来在新能源转型中步伐迟缓,市场份额持续萎缩。数据显示,北京现代2025年前10月销量同比下滑32%,东风标致同比下滑28%,而单品牌参展成本超千万元,对于营收承压的它们而言,这笔投入已成为“难以承受之重”。
第二类是“主动叛逆者”,特斯拉的缺席早已在意料之中。自2023年起,特斯拉便宣布退出国内大型车展,转而通过线下体验店、线上发布会等场景触达用户。其中国区负责人曾直言:“车展流量混杂,我们更需要精准触达潜在消费者。”无独有偶,劳斯莱斯等超豪华品牌的缺席,也源于对营销场景的精准筛选——超豪华车用户圈层固化,车展的大众流量与品牌定位已然脱节。
第三类是转型期新势力,哪吒、极越等品牌正处于战略调整期。哪吒汽车前10月销量未达预期,近期宣布聚焦三四线市场,收缩高端展会投入;极越则因与百度的合作模式调整,将资源转向技术研发,暂时搁置车展营销。三类车企的集体退场,让车展“全员到齐”的传统认知彻底被打破。
三重矛盾激化:车展的“流量神话”为何失灵?
“缺席潮”的背后,是车展营销的传统逻辑与行业新生态的三重矛盾激化。首当其冲的是成本与回报的失衡。一位合资品牌营销总监向笔者透露:“参展的直接成本包括展台搭建、人员薪酬、展品运输等,单品牌投入至少1200万元,若要做发布会或试驾活动,成本直奔2000万元。但近年来车展流量转化率不足3%,最终成交的订单甚至覆盖不了参展成本。”
线上营销的崛起,进一步分流了线下车展的价值。如今车企通过直播发布会、虚拟试驾、KOL深度评测等方式,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千万级曝光。小鹏X9超级增程版选择在车展前一周线上预售,24小时订单破万,曝光量超5亿次,这样的成绩让不少车企重新审视车展的性价比。“线上能精准触达目标用户,还能实时互动收集反馈,何必花大价钱去车展‘陪跑’?”某新势力营销负责人直言。
市场分化则让中小品牌不得不收缩资源。当前汽车市场呈现“马太效应”,头部车企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小品牌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对于哪吒、极越等品牌而言,与其在车展上“打酱油”,不如将资金投入到渠道建设或技术研发上。而超豪华品牌与合资弱势品牌的缺席,正是市场分化的直接体现。
行业重构:车展不死,但需换种活法
值得注意的是,“缺席潮”并不意味着车展走向消亡,而是行业营销逻辑正在重构。本次广州车展上,比亚迪、理想、蔚来等头部车企依然投入重金打造展台,启境、仰望等新品牌虽未参展,却选择在车展期间举办线下品鉴会,借车展的行业热度实现引流。这说明车展的“行业风向标”价值仍在,只是营销场景正在变得多元化。
对于车展主办方而言,“缺席潮”是倒逼改革的契机。未来车展需要从“流量展示”转向“价值服务”,例如设置精准的用户圈层活动,为车企提供一对一的商务对接机会;引入VR虚拟体验、智能驾驶挑战赛等互动项目,提升观众参与感;降低中小品牌参展门槛,通过联合展台等方式分摊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让车展重新成为车企不可或缺的营销阵地。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缺席潮”是汽车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竞争”的缩影。当市场告别高速增长,车企开始精打细算每一笔营销投入,精准化、多元化的营销成为主流。特斯拉的“反车展”、小鹏X9的线上爆款、启境的线下品鉴会,都是车企探索新营销模式的尝试。
2025广州车展的“缺席潮”,与其说是车展遇冷,不如说是汽车行业的一场“自我革命”。在这场革命中,跟不上时代的营销模式将被淘汰,精准高效的新生态正在形成。车展不会消失,但必将告别“全员狂欢”的旧时代,以更精准、更具价值的姿态,继续见证汽车行业的迭代升级。而那些率先找到新营销逻辑的车企,必将在这场行业重构中抢占先机。